暴跌的沪铜,多空逻辑何在?
 一、大跌原因
 24日,沪铜(53800, 1040.00, 1.97%)全面下跌,主力合约开盘竟然跳空近1000点,日内收于52730元/吨,下跌1.7%。成交量增加8万手至28万手,持仓增加2万手至23.5万手。关于沪铜大幅跳空的原因以及后市情况分析:
 华泰期货研究院有色金属研究总监吴相锋:
 受到23日铜库存大增的打压,铜价格大幅度下跌,LME库存大幅增加,主要集中在亚洲仓库,同时,洋山铜升水进一步的下降至71.5美元/吨。LME库存的增加,首先,是当前淡季累库的结果;不过,由于此前以下原因,1)进口盈亏方面,自2017年12月下旬以来,进口亏损幅度比较大,因此,限制了进口铜的流入,这或在后续进口数据上体现。2)comex价格相对LME价格的持续偏弱,使得美国市场吸引力下降。整体上,主要是淡季累库的体现,由于国内库存并未累积起来,因此,LME库存当前的累积量平均起来并不算大。
 因此,整体上,认为,铜价格打压力量可持续程度或有限,整体铜价格短期预期是宽幅震荡。
 申银万国期货研究所有色金属分析师李野:
 昨日据外媒报道,智利下届政府可能新增5-6个矿山项目的投资,投资额将超过10亿美元,冷却市场看涨情绪。全球主要矿企投资额自2013年起逐步下降,这引发未来矿供应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的担忧,也是此前市场大幅上涨的重要原因。但也应该看到,矿山由投资到产出成品矿需要5年左右时间,不会在今明两年明显增加供应,不会改变今明两年的供求预期。
 昨日LME库存突然增加3.63万吨,增加数量7成在韩国釜山仓库,增加了市场对需求的担忧,尤其是对中国的需求,釜山是中国精铜进口主要来源地。LME库存的增加促使铜价跌破7000美元整数关口和重要支撑位。
 每年1-2月份是年度需求最为清淡的月份,现货需求通常会在3月份之后才会好转。
 CFTC持仓最新净多持仓仍有6.1万手左右,历史最高6.5万手,多头过于拥挤,修复前期过大涨幅,属于情理之中。
 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压低进口成本,给国内铜价带来压力。人民币汇率一个月以来升值3%,降低进口成本1500元/吨。
 短期铜价可能延续调整走势,关注春节后传统需求旺季来临对现货需求的状况。
 卓创资讯分析师孙克文:
 今日铜价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为2017年年末铜价持续大涨后市场看空心态的积攒,由昨日LME库存大增和12月份废铜进口量大减等利空数据的引爆所致。具体来看,上周交易日末端中国GDP等利好数据的公布并未对铜价形成支撑,加之美国CFTC多头持仓的逐渐减少就已经释放偏空趋势信号,只不过美元空头持仓增加给予铜价暂时支撑,昨日LME库存大幅增加3.63万吨给予了空头机会,铜价一度跌破关键支撑位。
 不过此次库存增加可判定为市场库存的转移,铜市基本面市场反应不大,并且美元空头继续施压,美元指数一度失守90点大关,加之铜价深跌后终端下游按需补库也支撑铜价,预计短期内铜价将考验53000元/吨一线压力位,继续大跌的可能性减小。
 方正中期期货研究院铜研究员刘崇娜:
 周二夜盘沪铜大幅低开后低位震荡,主因是1月23日LME铜库存暴增36300吨,增幅17.14%,为近10个月来最大增幅。LME铜注销仓单下降16.3%,创4个月来最大降幅。我认为,LME库存的骤增并不能客观反映铜市的生产和消费情况,而是资本市场的一种常用手段,仅2017年就曾数次上演,因此此次库存骤增对于铜价的打压也是暂时性的。
 目前仍处于铜的消费淡季,春节前的季节性需求疲软叠加北方地区环保限产。随着铜价大跌,周三现货市场成交明显改善,下游积极入市。此外,近期受美元持续走低的影响,人民币中间价下破6.4关口,为2015年12月4日以来最低。近日铜进口盈利窗口打开,结束了1月以来的持续亏损状态,美金铜市场成交也有所回暖。
 刚公布的2018年第四批进口废七类铜建议审批量同比减少94.75%,前四批进口额度累计同比减少93.2%,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中国2017年共进口26万吨废铜,环比减少4.1%。尽管到2018年底才完全禁止废七类铜进口,但目前废铜进口量已显著收缩,中国铜制品集中报废期仍未来临,预计国内报废铜回收增量不及进口收缩量,将提振精铜需求。
 另外,2018年智利和秘鲁将有多家矿山工会面临薪资谈判,矿端供应干扰增加。2018年新增铜矿投产项目较少,意味着如果再次出现大规模罢工,将导致预计的铜矿产量增量被大幅抵消,而2018年中国新增冶炼产能集中释放,将导致铜精矿供应趋紧。这也反应在铜精矿加工费上,2018年铜精矿长单TC为82.25美元/吨,远低于2017年的92.5美元/吨。
 在铜精矿供应干扰预期增加以及废铜进口量收缩下,乐观看待铜价中长期走势。短期消费疲软拖累铜价,美元的持续走低又对铜价形成一定支撑,预计铜价以震荡为主。
 二、多空逻辑分析
 市场信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常常是一轮上涨后,各种看多理由喧嚣尘上,跟随者被连番的阳线“洗脑”后刚杀进去,马上噼里啪啦跌的鼻青脸肿。
 近期铜市场也是如此,前面还是各种长期牛市观点,结果变成了在56000下方的震荡走弱。
 形势由强转弱,除了因为短期内面临需求下降、库存累积外,更多地是对前期过于乐观情绪的修复。仔细分析前期支持大涨的理由可以发现,多数观点都是短期内无法证伪、且对短期供需面不产生影响的“故事”,比如:
 1、铜矿未来的供应短缺
 市场多数机构认为由于铜矿山投产高峰结束、铜矿品位持续下降,2019年或2020年后铜矿供应将变得短缺,从而为铜价的长期走牛奠定基础。
 由于预测的是两三年后的事情,空头能立即拿出充足的数据来证伪这一观点吗?不能!所以在行情上涨的时候,这种“故事”足以火上浇油,放大市场的乐观情绪,推动行情过度上涨。
 但行情过后细想一下,两三年后铜矿短缺对当前或者下一季度铜矿的供应有什么影响?没有!那么当市场眼光回到当下的供需面时,就会发现前面乐观过头了。
 更重要的是,谁能证明两三年后铜矿供应一定会变得短缺?笔者在2010年底的时候正好在研究铜板块的股票投资,汇总了十几家券商的报告,除一家券商外,全都认为2013年后铜矿将因为投产高峰结束和品位下降变为短缺,另有新发现矿山多处在政治不稳定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匮乏、开采成本高等原因(多么熟悉的理由),从而认为铜价将长期上涨。现在回头看,2014-2016年铜矿山反而是投产高峰期,如今又炒作两三年后的铜矿投产高峰结束和矿山品位下降,不过是原来“故事”的延续罢了。
 2、新能源汽车拉动的需求
 市场主流观点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增长和充电桩的建设能大幅提高铜的需求,从而使铜与新经济挂钩,成为“未来金属”。
 但根据工信部等权威部门的数据可以计算出,由于基数太低,即便在最乐观的情况下,每年因此而增加的铜需求不过数万吨,对于国内1200万吨左右的铜消费体量来说简直微不足道。更何况这还是最乐观的预期,再分析下新能源汽车销售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限牌限行城市,以及公用充电桩不足15%的使用率,你还能那么乐观吗?
 估计这几万吨的每年新增需求也有些悬。
 3、国外用铜量的增长
 在国内经济放缓预期比较一致的情况下,市场预期欧美经济复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会带来用铜量的增长。
 笔者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海外经济体的用铜量会有增长,但不可太乐观。欧美经济主要靠消费拉动,对于铜消费量的拉动向来不明显;即便特朗普可能推出基建计划,但从计划推出到实施并转化为铜的消耗,时间跨度较长,且美国的铜消费量全球占比也就7%左右,给个年化10%的增长率不得了了吧,对全球消费量的拉动也就0.7%而已;至于一些铜消费全球占比较低的国家,即便增长率高,但由于基数较低,也不宜做太乐观的估计。
 回顾近年来市场对国外因素的炒作,最典型的例子非印度莫属。由于人口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且人均铜消费量远低于中国,所以国内外机构常常炒作印度因素,寄希望印度成为“下一个中国”。当年研究铜板块股票的时候,各种报告都把印度作为一个重要的新增长点。
 然而,阿三太不争气!
 十多年过去了,印度铜消费全球占比只有3%左右,与我国约50%的占比相差巨大。这么一看,估计印度因素大家还有十几年好炒作的。
 总的来说,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无论我们对国外经济寄予多么乐观的期望,但冷静下来算算就明白,铜的消费量当前还是中国起决定作用,那些未来的预测和美好的“故事”,只适合在行情上涨、做多情绪高涨的时候给自己壮壮声势,顺带给围观群众“洗洗脑”,但自己千万不要太当真。
 4、废铜供应的短缺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废铜进口政策的收紧成为行情上涨的主要推手。对废铜的供应问题,我始终认为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没有什么是钱解决不了的,但没有钱是什么也解决不了的”。
 怎么理解呢?就是废铜的供应归根结底就是“钱”的问题、利润的问题,也就是精废价差的问题。当精废价差大的时候,即便进口政策收紧,也会有各种变通的办法产生,从而提高废铜的供应量;当精废价差缩小甚至倒挂的时候,即便是前几年进口政策没有收紧,手握批文的进口商也不会去进口。
 分类别来说,废六类铜对贸易商代理进口的限制,将一部分纯贸易商洗出局,会降低废六类铜的进口量。但也要看到,很多中大型废铜加工厂早就开始自营进口,并与不少贸易商合作进口。假如铜价一直在高位徘徊,废铜替代优势明显,这些工厂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赚钱的好机会,纯贸易商也会主动与工厂合作,进口量未必会下降多少;反之若铜价下跌,废铜毫无替代优势,即便已经进口到国内的废铜,也会捂货待涨,难以形成有效的供应。
 废七类铜的供应相对复杂,个人认为前期市场对废七类铜的供应减少预计不足。不少人认为很多废七类可以在货物供应国拆解,或者绕道东南亚进行拆解后再进口到国内,从前两年笔者对废铜拆解企业的了解来看,多数拆解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与其冒着高风险、耗时耗力地去东南亚国家投资布局,还不如在国内炒个房来的实在。即便是少数大型企业能到海外投资布局,其要求的利润回报也大幅上升。
所以,没有铜价的大幅上涨和精废价差的扩大,废七类铜的缺口不会那么容易得到弥补。
而近期下发的废七类铜进口批文,核发的进口许可量相对2017年同期下降幅度高达94%,一度引发铜价走强。但其实环保部核准的进口量与实际进口量不是一回事,由于前几年废铜拆解企业亏损严重,大批企业退出该行业或停工观望,导致实际进口量只有核准量的三四成,再考虑后续批文的核准进口量可能上升,其实市场不必过度恐慌。
 而且,归根结底还是“钱”的问题,如果后续铜价维持低位,那么拿到批文的企业未必会进口,即便进口过来也会囤积待涨,不会形成有效的市场供应;反之就会用足批文的量来进口,并较快地出货,甚至将以前的库存也甩出来,从而形成较高的实际供应量。
 因此,废铜的供应从时间周期上看应该是个中期的问题,要看未来一两个季度的铜价运行区间和精废价差情况,这才是决定废铜供应的关键因素。
 5、矿山大规模罢工的可能
由于2018年大量矿山迎来新一轮的劳工谈判,所以市场预期可能重演2017年上半年的罢工风潮,从而影响铜矿的供应。
 事实上,2017年铜矿罢工导致的产能损失是大幅偏离近十年平均值的,且当前铜价较高,资方具有让步的能力和意愿,未必会导致大规模的罢工事件和产能损失。从时间上看,这一因素影响到底会有多大,未来两三个月即可见分晓。
 全球经济的稳步复苏为铜市场步入牛市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但牛市的征程不会一帆风顺,只有分辨出哪些因素是“故事”,哪些因素是现实,才能更好地把握好铜市的节奏。
 在我看来,铜矿未来供应短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拉动、欧美经济增长和印度因素等都属于“故事”性因素,时间太长且真假难辨;废铜供应、矿山罢工、国内经济的放缓程度,是决定未来半年铜价走势的核心变量;而春节临近带来的消费下降、库存累积只是当前的短期因素。
 当然,无论何时,价格始终是市场最核心的因素:低价就是最大的利好,高价就是最大的利空!
 24日,沪铜(53800, 1040.00, 1.97%)全面下跌,主力合约开盘竟然跳空近1000点,日内收于52730元/吨,下跌1.7%。成交量增加8万手至28万手,持仓增加2万手至23.5万手。关于沪铜大幅跳空的原因以及后市情况分析:
 华泰期货研究院有色金属研究总监吴相锋:
 受到23日铜库存大增的打压,铜价格大幅度下跌,LME库存大幅增加,主要集中在亚洲仓库,同时,洋山铜升水进一步的下降至71.5美元/吨。LME库存的增加,首先,是当前淡季累库的结果;不过,由于此前以下原因,1)进口盈亏方面,自2017年12月下旬以来,进口亏损幅度比较大,因此,限制了进口铜的流入,这或在后续进口数据上体现。2)comex价格相对LME价格的持续偏弱,使得美国市场吸引力下降。整体上,主要是淡季累库的体现,由于国内库存并未累积起来,因此,LME库存当前的累积量平均起来并不算大。
 因此,整体上,认为,铜价格打压力量可持续程度或有限,整体铜价格短期预期是宽幅震荡。
 申银万国期货研究所有色金属分析师李野:
 昨日据外媒报道,智利下届政府可能新增5-6个矿山项目的投资,投资额将超过10亿美元,冷却市场看涨情绪。全球主要矿企投资额自2013年起逐步下降,这引发未来矿供应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的担忧,也是此前市场大幅上涨的重要原因。但也应该看到,矿山由投资到产出成品矿需要5年左右时间,不会在今明两年明显增加供应,不会改变今明两年的供求预期。
 昨日LME库存突然增加3.63万吨,增加数量7成在韩国釜山仓库,增加了市场对需求的担忧,尤其是对中国的需求,釜山是中国精铜进口主要来源地。LME库存的增加促使铜价跌破7000美元整数关口和重要支撑位。
 每年1-2月份是年度需求最为清淡的月份,现货需求通常会在3月份之后才会好转。
 CFTC持仓最新净多持仓仍有6.1万手左右,历史最高6.5万手,多头过于拥挤,修复前期过大涨幅,属于情理之中。
 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压低进口成本,给国内铜价带来压力。人民币汇率一个月以来升值3%,降低进口成本1500元/吨。
 短期铜价可能延续调整走势,关注春节后传统需求旺季来临对现货需求的状况。
 卓创资讯分析师孙克文:
 今日铜价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为2017年年末铜价持续大涨后市场看空心态的积攒,由昨日LME库存大增和12月份废铜进口量大减等利空数据的引爆所致。具体来看,上周交易日末端中国GDP等利好数据的公布并未对铜价形成支撑,加之美国CFTC多头持仓的逐渐减少就已经释放偏空趋势信号,只不过美元空头持仓增加给予铜价暂时支撑,昨日LME库存大幅增加3.63万吨给予了空头机会,铜价一度跌破关键支撑位。
 不过此次库存增加可判定为市场库存的转移,铜市基本面市场反应不大,并且美元空头继续施压,美元指数一度失守90点大关,加之铜价深跌后终端下游按需补库也支撑铜价,预计短期内铜价将考验53000元/吨一线压力位,继续大跌的可能性减小。
 方正中期期货研究院铜研究员刘崇娜:
 周二夜盘沪铜大幅低开后低位震荡,主因是1月23日LME铜库存暴增36300吨,增幅17.14%,为近10个月来最大增幅。LME铜注销仓单下降16.3%,创4个月来最大降幅。我认为,LME库存的骤增并不能客观反映铜市的生产和消费情况,而是资本市场的一种常用手段,仅2017年就曾数次上演,因此此次库存骤增对于铜价的打压也是暂时性的。
 目前仍处于铜的消费淡季,春节前的季节性需求疲软叠加北方地区环保限产。随着铜价大跌,周三现货市场成交明显改善,下游积极入市。此外,近期受美元持续走低的影响,人民币中间价下破6.4关口,为2015年12月4日以来最低。近日铜进口盈利窗口打开,结束了1月以来的持续亏损状态,美金铜市场成交也有所回暖。
 刚公布的2018年第四批进口废七类铜建议审批量同比减少94.75%,前四批进口额度累计同比减少93.2%,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中国2017年共进口26万吨废铜,环比减少4.1%。尽管到2018年底才完全禁止废七类铜进口,但目前废铜进口量已显著收缩,中国铜制品集中报废期仍未来临,预计国内报废铜回收增量不及进口收缩量,将提振精铜需求。
 另外,2018年智利和秘鲁将有多家矿山工会面临薪资谈判,矿端供应干扰增加。2018年新增铜矿投产项目较少,意味着如果再次出现大规模罢工,将导致预计的铜矿产量增量被大幅抵消,而2018年中国新增冶炼产能集中释放,将导致铜精矿供应趋紧。这也反应在铜精矿加工费上,2018年铜精矿长单TC为82.25美元/吨,远低于2017年的92.5美元/吨。
 在铜精矿供应干扰预期增加以及废铜进口量收缩下,乐观看待铜价中长期走势。短期消费疲软拖累铜价,美元的持续走低又对铜价形成一定支撑,预计铜价以震荡为主。
 二、多空逻辑分析
 市场信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常常是一轮上涨后,各种看多理由喧嚣尘上,跟随者被连番的阳线“洗脑”后刚杀进去,马上噼里啪啦跌的鼻青脸肿。
 近期铜市场也是如此,前面还是各种长期牛市观点,结果变成了在56000下方的震荡走弱。
 形势由强转弱,除了因为短期内面临需求下降、库存累积外,更多地是对前期过于乐观情绪的修复。仔细分析前期支持大涨的理由可以发现,多数观点都是短期内无法证伪、且对短期供需面不产生影响的“故事”,比如:
 1、铜矿未来的供应短缺
 市场多数机构认为由于铜矿山投产高峰结束、铜矿品位持续下降,2019年或2020年后铜矿供应将变得短缺,从而为铜价的长期走牛奠定基础。
 由于预测的是两三年后的事情,空头能立即拿出充足的数据来证伪这一观点吗?不能!所以在行情上涨的时候,这种“故事”足以火上浇油,放大市场的乐观情绪,推动行情过度上涨。
 但行情过后细想一下,两三年后铜矿短缺对当前或者下一季度铜矿的供应有什么影响?没有!那么当市场眼光回到当下的供需面时,就会发现前面乐观过头了。
 更重要的是,谁能证明两三年后铜矿供应一定会变得短缺?笔者在2010年底的时候正好在研究铜板块的股票投资,汇总了十几家券商的报告,除一家券商外,全都认为2013年后铜矿将因为投产高峰结束和品位下降变为短缺,另有新发现矿山多处在政治不稳定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匮乏、开采成本高等原因(多么熟悉的理由),从而认为铜价将长期上涨。现在回头看,2014-2016年铜矿山反而是投产高峰期,如今又炒作两三年后的铜矿投产高峰结束和矿山品位下降,不过是原来“故事”的延续罢了。
 2、新能源汽车拉动的需求
 市场主流观点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增长和充电桩的建设能大幅提高铜的需求,从而使铜与新经济挂钩,成为“未来金属”。
 但根据工信部等权威部门的数据可以计算出,由于基数太低,即便在最乐观的情况下,每年因此而增加的铜需求不过数万吨,对于国内1200万吨左右的铜消费体量来说简直微不足道。更何况这还是最乐观的预期,再分析下新能源汽车销售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限牌限行城市,以及公用充电桩不足15%的使用率,你还能那么乐观吗?
 估计这几万吨的每年新增需求也有些悬。
 3、国外用铜量的增长
 在国内经济放缓预期比较一致的情况下,市场预期欧美经济复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会带来用铜量的增长。
 笔者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海外经济体的用铜量会有增长,但不可太乐观。欧美经济主要靠消费拉动,对于铜消费量的拉动向来不明显;即便特朗普可能推出基建计划,但从计划推出到实施并转化为铜的消耗,时间跨度较长,且美国的铜消费量全球占比也就7%左右,给个年化10%的增长率不得了了吧,对全球消费量的拉动也就0.7%而已;至于一些铜消费全球占比较低的国家,即便增长率高,但由于基数较低,也不宜做太乐观的估计。
 回顾近年来市场对国外因素的炒作,最典型的例子非印度莫属。由于人口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且人均铜消费量远低于中国,所以国内外机构常常炒作印度因素,寄希望印度成为“下一个中国”。当年研究铜板块股票的时候,各种报告都把印度作为一个重要的新增长点。
 然而,阿三太不争气!
 十多年过去了,印度铜消费全球占比只有3%左右,与我国约50%的占比相差巨大。这么一看,估计印度因素大家还有十几年好炒作的。
 总的来说,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无论我们对国外经济寄予多么乐观的期望,但冷静下来算算就明白,铜的消费量当前还是中国起决定作用,那些未来的预测和美好的“故事”,只适合在行情上涨、做多情绪高涨的时候给自己壮壮声势,顺带给围观群众“洗洗脑”,但自己千万不要太当真。
 4、废铜供应的短缺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废铜进口政策的收紧成为行情上涨的主要推手。对废铜的供应问题,我始终认为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没有什么是钱解决不了的,但没有钱是什么也解决不了的”。
 怎么理解呢?就是废铜的供应归根结底就是“钱”的问题、利润的问题,也就是精废价差的问题。当精废价差大的时候,即便进口政策收紧,也会有各种变通的办法产生,从而提高废铜的供应量;当精废价差缩小甚至倒挂的时候,即便是前几年进口政策没有收紧,手握批文的进口商也不会去进口。
 分类别来说,废六类铜对贸易商代理进口的限制,将一部分纯贸易商洗出局,会降低废六类铜的进口量。但也要看到,很多中大型废铜加工厂早就开始自营进口,并与不少贸易商合作进口。假如铜价一直在高位徘徊,废铜替代优势明显,这些工厂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赚钱的好机会,纯贸易商也会主动与工厂合作,进口量未必会下降多少;反之若铜价下跌,废铜毫无替代优势,即便已经进口到国内的废铜,也会捂货待涨,难以形成有效的供应。
 废七类铜的供应相对复杂,个人认为前期市场对废七类铜的供应减少预计不足。不少人认为很多废七类可以在货物供应国拆解,或者绕道东南亚进行拆解后再进口到国内,从前两年笔者对废铜拆解企业的了解来看,多数拆解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与其冒着高风险、耗时耗力地去东南亚国家投资布局,还不如在国内炒个房来的实在。即便是少数大型企业能到海外投资布局,其要求的利润回报也大幅上升。
所以,没有铜价的大幅上涨和精废价差的扩大,废七类铜的缺口不会那么容易得到弥补。
而近期下发的废七类铜进口批文,核发的进口许可量相对2017年同期下降幅度高达94%,一度引发铜价走强。但其实环保部核准的进口量与实际进口量不是一回事,由于前几年废铜拆解企业亏损严重,大批企业退出该行业或停工观望,导致实际进口量只有核准量的三四成,再考虑后续批文的核准进口量可能上升,其实市场不必过度恐慌。
 而且,归根结底还是“钱”的问题,如果后续铜价维持低位,那么拿到批文的企业未必会进口,即便进口过来也会囤积待涨,不会形成有效的市场供应;反之就会用足批文的量来进口,并较快地出货,甚至将以前的库存也甩出来,从而形成较高的实际供应量。
 因此,废铜的供应从时间周期上看应该是个中期的问题,要看未来一两个季度的铜价运行区间和精废价差情况,这才是决定废铜供应的关键因素。
 5、矿山大规模罢工的可能
由于2018年大量矿山迎来新一轮的劳工谈判,所以市场预期可能重演2017年上半年的罢工风潮,从而影响铜矿的供应。
 事实上,2017年铜矿罢工导致的产能损失是大幅偏离近十年平均值的,且当前铜价较高,资方具有让步的能力和意愿,未必会导致大规模的罢工事件和产能损失。从时间上看,这一因素影响到底会有多大,未来两三个月即可见分晓。
 全球经济的稳步复苏为铜市场步入牛市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但牛市的征程不会一帆风顺,只有分辨出哪些因素是“故事”,哪些因素是现实,才能更好地把握好铜市的节奏。
 在我看来,铜矿未来供应短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拉动、欧美经济增长和印度因素等都属于“故事”性因素,时间太长且真假难辨;废铜供应、矿山罢工、国内经济的放缓程度,是决定未来半年铜价走势的核心变量;而春节临近带来的消费下降、库存累积只是当前的短期因素。
 当然,无论何时,价格始终是市场最核心的因素:低价就是最大的利好,高价就是最大的利空!
手机扫一扫,直接看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