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五部委加强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 对有色工业影响如何?
 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环保部五部委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强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面向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等11省市,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工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全面推进绿色制造,减少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绿色增长。
 对于如何加强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的举措,从优化工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加强工业节水和污染防治等四个方面提出意见,并给出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指南。这些意见对长江经济带有色工业又提出哪些新要求,对领域内有色工业造成怎样的影响,以下是SMM为您整理的有色工业的部分管理意见。
 一、优化工业布局
 完善工业布局规划:实施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明确禁止和限制发展的行业、生产工艺、产品目录。严格控制沿江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医药制造、化学纤维制造、有色金属、印染、造纸等项目环境风险。
 改造提升工业园区:开展现有化工园区的清理整顿,加大对造纸、电镀、食品、印染等涉水类园区循环化改造力度,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园区实施改造提升或依法退出,实现园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推动制革、电镀、印染等企业集中入园管理,建设专业化、清洁化绿色园区。  规范工业集约集聚发展:推动沿江城市建成区内现有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印染、电镀、化学原料药制造、化工等污染较重的企业有序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
 引导跨区域产业转移:合理开发沿海产业发展带,重点打造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成渝、黔中和滇中等五大城市群产业发展圈,大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汽车产业、家电产业和纺织服装产业等五大世界级产业集群。
 严控跨区域转移项目:对造纸、焦化、氮肥、有色金属、印染、化学原料药制造、制革、农药、电镀等产业的跨区域转移进行严格监督。
 二、调整产业结构
 依法依规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严禁钢铁、水泥、电解铝、船舶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扩能,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备案新增产能项目,做好减量置换。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加大国家重大工业节能监察力度,重点围绕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能耗限额标准落实情况、阶梯电价执行情况开展年度专项监察,对达不到标准的实施限期整改,加快推动无效产能和低效产能尽早退出。
 加快重化工企业技术改造:推广节能、节水、清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推进石化、钢铁、有色、稀土、装备、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数字矿山和智慧园区改造,提升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水平。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加快在数控机床与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传感与控制、智能检测与装配、智能物流与仓储等五大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
 三、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
 实施能效提升计划:在钢铁和铝加工产业集聚区,推广电炉钢等短流程工艺和铝液直供。积极推进利用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行业企业的低品位余热向城镇居民供热,促进产城融合。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重点推进中上游地区磷石膏、冶炼渣、粉煤灰、酒糟等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严格废旧金属、废塑料、废轮胎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规范管理,搭建逆向物流体系信息平台。
 四、加强工业节水和污染防治
 推进工业水循环利用:提高钢铁、印染、造纸、石化、化工、制革和食品发酵等高耗水行业废水循环利用率,支持上海、江苏、浙江沿海工业园区开展海水淡化利用,推动钢铁、有色等企业充分利用城市中水。
 加强重点污染物防治:加大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散乱污”企业治理、中小燃煤锅炉淘汰、工业领域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挥发性有机物削减等工作力度,严控污染物排放。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制定涉重金属重点工业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生产工艺和技术,减少重金属污染物排放。
 五、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指南
 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支撑,以南京、南通、镇江、扬州、芜湖、安庆、九江、黄石、鄂州、咸宁、岳阳、荆州、宜昌、万州、涪陵、江津、 泸州、宜宾等沿江城市为重要节点,优化沿江产业布局,引导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和以内需为主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上游有序转移,构建绿色沿江产业发展轴。
 事实上,早在2016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委曾就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出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此次在产业升级转型的基础上更加上了绿色发展的要求,并多出多项绿色发展的硬性指标。再联系全国各地正风生水起的环保督察行动,看来,中国工业未来的产业发展布局恐怕离不开“绿色”、“环保”这样的核心词了。
 对于如何加强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的举措,从优化工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加强工业节水和污染防治等四个方面提出意见,并给出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指南。这些意见对长江经济带有色工业又提出哪些新要求,对领域内有色工业造成怎样的影响,以下是SMM为您整理的有色工业的部分管理意见。
 一、优化工业布局
 完善工业布局规划:实施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明确禁止和限制发展的行业、生产工艺、产品目录。严格控制沿江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医药制造、化学纤维制造、有色金属、印染、造纸等项目环境风险。
 改造提升工业园区:开展现有化工园区的清理整顿,加大对造纸、电镀、食品、印染等涉水类园区循环化改造力度,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园区实施改造提升或依法退出,实现园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推动制革、电镀、印染等企业集中入园管理,建设专业化、清洁化绿色园区。  规范工业集约集聚发展:推动沿江城市建成区内现有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印染、电镀、化学原料药制造、化工等污染较重的企业有序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
 引导跨区域产业转移:合理开发沿海产业发展带,重点打造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成渝、黔中和滇中等五大城市群产业发展圈,大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汽车产业、家电产业和纺织服装产业等五大世界级产业集群。
 严控跨区域转移项目:对造纸、焦化、氮肥、有色金属、印染、化学原料药制造、制革、农药、电镀等产业的跨区域转移进行严格监督。
 二、调整产业结构
 依法依规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严禁钢铁、水泥、电解铝、船舶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扩能,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备案新增产能项目,做好减量置换。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加大国家重大工业节能监察力度,重点围绕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能耗限额标准落实情况、阶梯电价执行情况开展年度专项监察,对达不到标准的实施限期整改,加快推动无效产能和低效产能尽早退出。
 加快重化工企业技术改造:推广节能、节水、清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推进石化、钢铁、有色、稀土、装备、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数字矿山和智慧园区改造,提升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水平。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加快在数控机床与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传感与控制、智能检测与装配、智能物流与仓储等五大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
 三、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
 实施能效提升计划:在钢铁和铝加工产业集聚区,推广电炉钢等短流程工艺和铝液直供。积极推进利用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行业企业的低品位余热向城镇居民供热,促进产城融合。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重点推进中上游地区磷石膏、冶炼渣、粉煤灰、酒糟等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严格废旧金属、废塑料、废轮胎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规范管理,搭建逆向物流体系信息平台。
 四、加强工业节水和污染防治
 推进工业水循环利用:提高钢铁、印染、造纸、石化、化工、制革和食品发酵等高耗水行业废水循环利用率,支持上海、江苏、浙江沿海工业园区开展海水淡化利用,推动钢铁、有色等企业充分利用城市中水。
 加强重点污染物防治:加大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散乱污”企业治理、中小燃煤锅炉淘汰、工业领域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挥发性有机物削减等工作力度,严控污染物排放。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制定涉重金属重点工业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生产工艺和技术,减少重金属污染物排放。
 五、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指南
 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支撑,以南京、南通、镇江、扬州、芜湖、安庆、九江、黄石、鄂州、咸宁、岳阳、荆州、宜昌、万州、涪陵、江津、 泸州、宜宾等沿江城市为重要节点,优化沿江产业布局,引导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和以内需为主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上游有序转移,构建绿色沿江产业发展轴。
 事实上,早在2016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委曾就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出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此次在产业升级转型的基础上更加上了绿色发展的要求,并多出多项绿色发展的硬性指标。再联系全国各地正风生水起的环保督察行动,看来,中国工业未来的产业发展布局恐怕离不开“绿色”、“环保”这样的核心词了。
手机扫一扫,直接看页面